第64章 纸面经济
第64章 纸面经济 (第2/2页)“是啊!黎明前的黑暗。”卡丹夫开口。
“姜,我不知道怎么会这样。”盖达尔开口。
听到这话姜言有点沉默,具体的原因后世分析的相当的清楚。
毛熊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,达到经济和军事的双巅峰,一直保持对西方的全球进攻态势。那时候毛熊的军事力量把整个西方搞得精神都快崩溃了,但是等毛熊的光芒在1990年熄灭时,人们才发现毛熊是几乎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拿来一起燃烧,才发出那令人目眩的光芒。
毛熊在80年代初已形成极度的军工经济特征。军品占机器制造业的60%以上,军事支出占国民总产值23%,到80年代末上述指标分别提高到80%和28%。毛熊破产的原因是强大武力建立在虚弱而原始的粗放经济基础上,所以他们失败了。
1970年代中期,毛熊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的同时,也成为世界最大的谷物和食品进口国。尽管与西方存在你死我活的意识形态斗争,但毛熊已被深深地卷入西方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之中。到了1980年代,毛熊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,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则用于进口粮食和食品。因此,毛熊的经济状况直接取决于世界油价和谷物价格的波动,取决于世界对石油和粮食的总体需求态势,取决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价格和供应操控。
也就是由于后期以鹰酱为首的西方国家看到了这个情况,才从石油上下手,没有充足的外汇就没有粮食,这也是粮食短缺的原因。
另外就是统计的问题。
其实毛熊在研究计划经济方面已到了相当的高度,毛熊经济学家康托罗维奇曾因为《生产组织与计划管理中的数学方法》,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了卓越贡献,获得197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。理论上,康氏的研究可以实现全社会范围的资源最优分配和利用,即在现有资源条件下,全社会能够以最小的劳动消耗,获得最大限度的生产量。由此得出的生产计划叫最优计划。
曾经有一位学者总结过:毛熊国民经济在账面上的统计数字一向很好看。因为有毛熊国家计委这个战无不胜的武器。
毛熊国民经济生产,国家计委每年都要数次调整各种计划指标,然后各单位在纸面上“完成”这些指标。比如哈萨克的一座毛熊最大的养禽场,指标是日产10万枚鸡蛋。上报给国家计委的也是这个数字,然后把其中3到4万枚列为“破损”。该场每天收到的饲料也比“计划”短少15%到20%,说明别的部门也在用同样的短缺分量的手法来完成本部门的“计划”
农业依旧如此,每年在收割前估算产量,并把这些数字作为实际产量公布。这就掩盖了收割、运输、仓储环节的各种损失(由于毛熊基础设施及仓储技术的落后,这种浪费在五六十年代达到了骇人听闻的水平)。其结果是实际进仓的粮食数量仅为公布产量的65%到70%左右。
纸面上,可以说毛熊物资丰盈,之前短暂的货物充足也造成了这个假象,他们没有去认真统计所以才造成了物资短缺。
(本章完)